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10月5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以70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8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纪录,同时也成为亚洲最贵当代艺术品。此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哗然。有人惊讶于亿元的回归,有人质疑天价“巨作”看不懂。那么1.8亿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新一轮“亿元时代”来临?还是另一场数字游戏?就这一问题,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表示,天价艺术品的背后是一场商业的游戏,隐藏着阴谋和陷阱。
九二年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化就势不可挡。市场化成为每一位艺术家存在的基本方式,谁也逃不掉。自从现代艺术兴起以后,市场之外没有伟大的艺术家。所以艺术家绝不应该“故作清高”拒绝市场。
但是艺术家在市场中成长,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起初在相信西方天价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时候,我们误认为这些作品真值那么多钱,最后发现这仅仅是西方的骗局。首先,在价值观上,西方强行推销的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形象,对中国的价值观进行负面的引导,同时也误导西方的公众。第二,天价交易是一场商业游戏。往往在艺术品建立高品位以后,西方艺术品商人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中国人,中国收藏家成了“击鼓传花”的最后一个。
他强调,艺术品市场是价值观博弈的战场,千万不可等闲视之。它绝不仅仅是赚钱的地方,赚钱只是次要功能,主要功能是能不能通过市场建立一个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光明网《光明讲坛》栏目(http://v.gmw.cn/node_41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