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徐悲鸿图传》
邵晓峰 著 团结出版社
《徐悲鸿图传》内页
邵晓峰专著《徐悲鸿图传》(最新修订版)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他潜心研究30载,此次又为徐悲鸿学术研究增添新成果。该书为读者开启了一种将史料性、学术性与可读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特色阅读模式,以图像学研究视角展现徐悲鸿真实而全面的一生。全书共20万文,收录徐悲鸿各时期及其艺术与教育成就的相关图像260幅与代表性作品80幅,分为英才长成、留学生涯、踌躇满志、任重道远、壮心不已五章,以描述、分析、诠释的图像学研究方法系统展现一代大师自强不息、爱国明志、珍惜人才、壮心不已的艺术人生。读者可从认识画家到熟悉画家,在审美欣赏的同时,了解画家生活的时代、环境,体会中国艺术从积贫积弱走向复兴的历程,品味其艰难坎坷而又丰富美好的艺术人生。该书从学术研究视角出发,图像丰富、考证翔实,以生动又朴实的语言串联起历史,既有理论的逻辑性,又有阅读的趣味性。
以图叙事,崭新视角
目前市面上徐悲鸿传记有四五个版本,最著名的是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但至今还没有一部从图像学角度入手来研究徐悲鸿的著作。10多年前,邵晓峰已在做资料积累工作。他曾利用在香港大学访学的一年时间,收集有关徐悲鸿的图像约200幅。该书共340幅图像,这是我们常规能看到徐悲鸿图像资料的3倍多。“一图胜万言”,这正是图像学研究的积极意义所在。邵晓峰运用图像学方法,展开了一系列刨根问底式的研究,在掌握翔实资料后,通过图像描述、分析、阐释,探索还原徐悲鸿当时工作、生活的历史原境。
寻根刨底,阐发力论
邵晓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阐发新理论。对于徐悲鸿的学术研究积极挖掘新材料、勤于思索。他出版《徐悲鸿画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主编并出版《徐悲鸿全集(著述)》(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该新书在所著《徐悲鸿画传》基础上,又经5年系统发掘、研究与修订,新增了4万余字及70幅徐悲鸿相关图像,如徐悲鸿在北平大学、香港大学、捷克布拉格车站,徐悲鸿和中央大学师生的系列合影,徐悲鸿为参军的中央美术学院学生送行,徐悲鸿在黄山、罗浮山、鼓山、大吉岭等。邵晓峰潜心研究,花了大量时间收集和拓展跟徐悲鸿相关的图像资料,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力求言之有据、论证有法,为研究者提供新视角的文献资料。譬如,书中第五章选取徐悲鸿写给苏立文的信件。这封法文信多年前曾在北京展出过,但没有得到美术史论界的重视。而邵晓峰则是有心人,当2013年这封信随着苏立文夫妇的藏品辗转来到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展出时,邵晓峰正在港大访学,观展时被深深触动,于是他邀请精通法文的好友进行翻译。在这封信中,徐悲鸿透露“开始独自撰写一部有关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书”。短信虽仅百余字,却展现出徐悲鸿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并为后人真实了解当时艺坛背景下徐悲鸿的艺术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重要史料。
图文互动,并为印证
该书图文互动,故事性强,饶有趣味。作者语言自然流淌,读者轻松阅读。此书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和重要的历史人物众多,在撰写中要对大量的人物和史料进行印证。他对于图像的选择精益求精,许多图像资料系亲自拍摄。比书中谈到徐悲鸿给梅兰芳画过一幅天女(梅兰芳在京剧里扮演的角色)散花像。作者在其他资料里看过一些关于此画的图像,因早期印刷条件差,图像模糊。邵晓峰多年前在参观梅兰芳纪念馆时,看到这幅画的陈列,徐悲鸿画得要比剧照细腻很多,他立即拍下来用作研究。因此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是一幅十分清晰的天女散花像。
该书还填补了部分学术空白,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为作者提供了不少新线索。徐悲鸿对爱子徐庆平说,自己曾到福建找过弘一法师。此书中谈到徐悲鸿和弘一法师的关系,是目前所见出版物中记录最为详细的。书中所述徐悲鸿和陈师曾家族的关系,也是出版物中最为丰赡的。
研究之路,矢志不渝
因缘际会,邵晓峰与徐悲鸿有着不解之缘。1991年,他带着全面学习徐悲鸿艺术的理想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该系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徐悲鸿艺术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有力传承。2001年,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创建之后,邵晓峰相继担任副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进一步深入研究徐悲鸿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邵晓峰踏上研究徐悲鸿之路30载,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曾评价作者:“邵晓峰先生是一位严谨、笃实、刻苦、认真的优秀学者,也是徐悲鸿研究领域一位重要的美术史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热忱为此书题写书名,并以《迥立向苍苍——徐悲鸿像》这尊隽永深邃的悲鸿先生青铜立像,为书籍画龙点睛。
该书将徐悲鸿作为具体而鲜活的艺术实例进行重新解读,对于繁荣新时代画坛、展示中国艺术的特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书中对徐悲鸿艺术思想与美术作品中呈现的民族与时代的关系,通过新方法、新资料、新观念予以解读与阐释,使“悲鸿精神”融入当代语境,增添新的时代意义,也为中国现代美术研究注入新内容、带来新活力。
(作者:赵 澄,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