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校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论基础和提升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激发智力及创新创造力的深层次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学识修养与专业知识的双重进步。面对社会美术相关行业变革的各种变化挑战,高校美术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怎样科学探索和使用好美学理论基础,从而提高美术专业课的专业性?这是美术教育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站在美育的视角上,高等院校美术专业肩负有培养时代创新思维人才的责任,应充分发掘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时代意义,构建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系统性的美术专业课程体系,确保高校美术教育能真正实现以美育引领人、以文化涵养心灵、以美育滋养精神的作用。
对于如何在美术专业课程中建立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的创作大胆实践,敢于突破固有认知,求新求变,本文首先认为课堂应结合美术史观对传统美术作品范例教学进行解读;其次应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将写生的观念由课程引入到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让生活成为创作与学习的一部分;第三应让学生树立“书、画、文、史、哲”是一家的人文大学科理念,教师应引导学生较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东西方以上几大类的经典名著,针对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做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其人文修养和文化底蕴。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应是高校美术专业课程发展建设的重点,谨为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抛砖引玉。
在我国的历史文明长河中,孕育了众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成果。鉴于此,高校美术教育应着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学习热情,以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特色得以发扬。课堂上对不同时代时期的美术作品分析,应结合美术史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能够站在时代的角度客观的评判分析传统美术作品。
如近代著名艺术家徐悲鸿先生的教学思想,曾经被康有为先生概括为“合中西以求变,开拓中国画新纪元”,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先生后续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作品都能够体现他当时艺术上的指导思想,如《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图》《三马图》《六骏图》《负伤之狮》等一系列代表作品都体现了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创作方向,徐悲鸿反对元以后的游戏笔墨之风,认为这是中国画衰变的原因,他着力推崇宋代及前人绘画,同时着力推动西方写实技法教学在美院专业课程中的实现,这在当时中国的美术界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解读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应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角度下去体会艺术家的思想与艺术观点,否则对作品的教学解读无异于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与土壤。
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巨型石雕群,是汉代石雕艺术的经典,被中外艺术界称为“千古绝品”,鲁迅先生曾对此石雕群系列作品做出评价:“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整个系列作品风格雄浑庄重,朴实敦厚的造型中又隐含着彪悍遒劲的巨大力量,单件作品造型点睛之处却又明快而灵动逼人,巨大的石块内犹如匍匐着涌动勃勃生机的精灵。从代表作品《马踏匈奴》来看,战争之后战场一片萧杀气象,即使战斗到最后无一人,大汉军马也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踩踏敌人屹立于旷野之上,这描写的是汉军何等英勇彪悍与壮怀激烈的气魄,作品可以理解成是古战场的缩影,起到了以一代万的象征性与典型性作用,作品极高的艺术性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是高度契合的,正是因为与匈奴的长期对峙作战,西汉时代形成了社会普遍的尚武精神与质朴务实的社会风气,《晋书 舆服志》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后世各个时代歌颂汉代名将的诗歌也层出不穷,足以说明汉代社会的尚武强悍之风。汉代的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画像砖等作品都能够感受到一股质朴而强烈的勃勃生机,这与当时的时代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在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总结前人学者的美术史观,我们能够清晰的理解每个时代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作品风格背后的形成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文化史观,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作品风格来源理性的认识与分析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个著名论断,在此论断的基础上,笔者的补充观点,认为艺术也源于自然,更来源于生命,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画家写生的记载。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南朝画家宗炳在其著作《山水画序》中有“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写生观点,文中提倡的“畅神”一说,强调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应是画家通过借自然之景书写胸襟的结果,此观点与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不谋而合。以上观点对于后世山水文人画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山水画写生逐渐兴起,写生理念已深得当时画坛的广泛认可,这是一个大师频出的时代,涌现了如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郭熙、李唐、马远、夏圭等一大批优秀的山水画家,犹如群星璀璨。《溪山行旅图》《早春图》《潇湘图》《晴峦萧寺图》《溪山清远图》《四季山水图》等一大批传世的国宝级作品,大多来自真实的山水,来自深入的观察与长期的写生。因此南宋时期的赵孟頫总结前人经验时提出“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的写生创作理念。
宋代花鸟画是世所公认的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高峰,它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存而发展,并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反映着大自然的花虫草木及人的精神情感,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与笔墨情趣,也为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花鸟画强调观察体会,默识心记,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长期深入观察而形成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写生。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著名画家赵昌是重视提倡写生的代表画家之一,以“写生赵昌”自号,其代表作《写生蛱蝶图》体现了高超的写生技巧和创作水平,真正做到了把写生融入到了创作之中。笔者以为“写生”的核心在于感受体悟对象的生命姿态与精神气象,因此写生不能仅看作是艺术家收集创作素材的草稿,而应是生活中创作灵感来源的基础,正是由于写生观念被当时的画家群体的广泛认可,因此对宋代绘画的创作与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华贵富丽的院体画,也有悠远淡雅的文人画。写生使得这些风格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又充满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情操与诗意。
在当今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倡导日常写生采风活动,仍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与学习创作实践融会贯通的途径,进而提升其发现、欣赏、创作的能力。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将来形成创作的良好习惯。
从古至今“书画”与“文史哲”被视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文化领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与包容性。书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文史哲”作为人文学术研究的三大领域,为书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想源泉和审美理念,“文史哲”学科中的哲学思想、文学情感和史学知识,共同构成了书画作品的审美基础。书画家在创作时,也往往会融入自己对“文史哲”的理解与感悟,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同时“文史哲”领域的研究也可以从各个时代的书画作品中汲取物证素材与灵感,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在高校美术专业课程中,“书画文史哲”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传授和学习。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近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陈衡恪先生,曾被梁启超先生评价:“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陈衡恪字“师曾”出身于晚清江西名门,与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胞弟陈寅恪,陈封怀被当今人文学界称为“陈门五杰”。陈师曾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美术家和书法篆刻家,也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行者。吴冠中先生曾高度评价“其书法宗汉魏六朝,上溯甲骨、钟鼎、石鼓、秦权,下逮汉隶、晋唐行楷等,气息醇厚,且风神秀逸,苍劲朴茂。陈衡恪也是中国近现代“文人画”的精神领袖,不遗余力地倡导文人画创作,著述颇丰。”为文人画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遗留了丰富优秀的作品范例。陈家一门才子的涌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家学人文积淀深厚,为家族成员创造了良好浓厚的人文学术氛围,因此先后在各个人文学科领域都涌现出了杰出人才。
从审美育人的角度出发,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他人文学科中美的元素,体会到绘画雕塑之美以外,也能够体会语言文学之美,书法笔墨线条形式之美,哲学逻辑思辨之美,史学的质朴真实之美。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出发,应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学的丰富性与包容性,书法艺术的民族独特性,哲学思想的理性与批判性和普遍性与整体性,史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和反思性与规律性。因此高校美术专业教育不仅应涵盖艺术理论与技巧的传授与培育,亦应着重于人文学科全面的审美与创造力的拓展增进与教学引导,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时代对具备全面素养艺术文化人才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美术专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专业课程教育应从培养文艺全面发展专业人才的大局思路入手,在制定专业培养课程计划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必要的大人文学科内容课程的引入引导或补充,以补充完善培养计划课程的短板或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从文中以上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应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文艺人才观念,为国家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美术文艺人才,同时也将影响带动提升社会的审美与文艺欣赏水平,形成崇尚美与文化的优渥土壤和美好社会氛围。应认识到艺术源于社会生活源于人民的原理,应坚持美术教育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宗旨,将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文艺人才作为一贯的使命和责任,才能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为国家的美育和文艺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邵国亮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