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油画在我国已经有着百年多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轨道上,油画不断的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开始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来丰富其自身,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尤其,当代油画创作开始较为侧重的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打造出中西文化结合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创作道路,给予了油画更为宽阔的艺术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可为当代油画创作提供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语言,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为当代油画创作提供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语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蕴含独特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可为当代油画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将儒家“中和之美”、道家“自然意境”、禅宗“空灵境界”等文化精髓融入油画创作,可使作品超越单纯技法表现,承载深厚文化内涵。在艺术语言层面,传统文化里的水墨写意、民间艺术纹样、传统建筑形制等元素,与油画色彩运用、构图方式相结合,能形成兼具东方韵味与西方绘画特质的独特表达体系。这种文化底蕴的注入,使当代油画不再局限于对传统艺术范式的模仿,而是拥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使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具备鲜明辨识度,更能引发观众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鸣,增强艺术作品的精神深度与文化感染力。
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当代油画创作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话的重要桥梁,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载体与路径。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下,我国传统文化迎来传承创新契机,油画作为受众广泛且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能将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人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画家把传统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等题材融入油画创作,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再现,更是结合当代视角对其内涵的重新诠释。此种创作过程并非简单的复古复刻,而是在留存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赋予其契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从历史典籍与古老器物中走出,融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油画作品的传播与展示,使传统文化能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在现代社会寻得生存空间,实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转变,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创新发展,使其生命力在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延续升华。
在推进传统文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时,一方面要坚持传统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油画表现手法的融合性。
在当代油画创作中坚持传统元素的主体性,就是要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精神内核、审美范式、符号体系当作创作的重要支撑。这要求传统元素在作品中处于主导地位,而非附属位置。创作者在构思和实践时,需以传统元素为根基来构建作品的主题立意、视觉语言以及情感基调,让油画的形式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服务。如历史典故、民俗风情,还有哲学观念、艺术意象等,都应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并且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油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防止传统元素变成表面的装饰或者碎片化的拼凑,进而在文化根脉上确立作品的独特性与纯粹性。
在当代油画创作中应践行注重传统文化与油画表现手法融合性原则,以打破媒介与文化的固有界限,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同油画的材质特性、技法语言达成有机统一。创作者既需深入解读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诸如含蓄的意境营造、辩证的虚实关系、灵动的线条韵律等,亦要精准掌握油画的表现特性,如丰富的色彩层次、强烈的光影对比、厚重的肌理效果等,在二者之间探寻契合之处。通过将传统文化的审美诉求转化为油画可承载的视觉符号,使油画表现手法不只服务于物象再现,还服务于传统文化意蕴的传达,让作品兼具油画的艺术特质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息,实现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在油画创作中的深度融合与彼此成就。
彰显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现代表达性,即在当代油画创作里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永恒价值的精神内核,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等,再以契合当代社会审美心理与文化语境的方式呈现。创作者不能只局限于对传统文化外在形式的模仿,而要深入剖析其精神内涵,将之与当代人的生存体验、思维方式相结合,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具体创作时,要借助油画艺术形式,把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以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当代观众欣赏作品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的内在关联,使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在当代油画作品中焕发出新生命力。如此,既保留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又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当代社会的有效对话和融合。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内涵,与油画艺术规律实现自然融合,创作者需构建系统化文化研究机制,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层解析,清晰辨别符号表征与精神内核,杜绝仅停留在纹样、服饰、器物等视觉符号的简单套用。借助田野调查、文献考据等方式,深入挖掘戏曲、民间工艺、文人画等传统艺术中蕴含的造型规律、色彩逻辑以及空间观念,提炼出能与油画艺术语言相契合的文化基因。如研究传统水墨“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时,可将其与油画的解剖学、透视法相结合,探索通过笔触虚实变化表现东方审美中气韵流动的方式;在借鉴青铜器纹样装饰性时,充分考虑油画画布的质感特性,运用厚薄颜料叠加技法实现传统纹样的当代转化。
在创作实践中,遵循油画材料特性与技法规律,建立“元素转译”创作流程,将传统文化元素分解为造型、色彩、意境等基本要素,分别与油画的构图法则、色彩体系、肌理表现进行匹配实验。如表现传统山水意境,可借鉴油画层涂技法模拟水墨氤氲层次,同时保留油画特有的厚重质感;处理民俗题材时,将民间艺术的饱和色彩转化为油画色域的对比协调,防止直接照搬破坏画面光影逻辑。通过不断的技法磨合与文化解构,让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油画语言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外嵌装饰符号,最终达成以油画之体、传文化之神的自然融合境地。
加强对传统文化深层精神的挖掘,并融入油画创作实践,创作者应突破对视觉符号的浅层提取,着力构建文化精神、创作主题、视觉表达的三层转化机制,这需要深入研习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观、禅宗的空灵意境,还有气韵、意象、境界等美学范畴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价值观念,结合当代社会语境,从中提炼出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母题,如生态伦理、情感共同体、精神归乡等。就如把“天人合一”转化为对现代工业文明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将“和而不同”转化为对多元文化共存的视觉阐释,让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作品的思想内核而非背景素材。
在创作实践中,要借助主题性创作计划推进深层文化表达。以“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性”主题为例,创作者可研究古代文人画中“托物言志”的叙事手法,融合油画的写实与象征技法,通过现代人物与传统器物的组合构图,展现当代人对君子人格的精神追寻;在表现民间文化时,关注民俗活动中蕴含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联结,凭借细腻的人物神态刻画与场景氛围营造,传递传统节庆中“慎终追远”“邻里相亲”的文化心理。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邀请文化学者、哲学研究者参与创作前期的主题论证,确保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解读准确且具有当代相关性。通过这种从精神到形式的创作路径,油画作品可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载体,而非符号拼贴的视觉空壳,切实达成以文化神髓赋能艺术表达的创作目标。
完善生态建设机制以夯实传统文化油画创作发展根基,需多维度协同推进。构建科学创作激励体系是重要动力,地方与艺术机构可设立专项创作基金扶持传统文化主题油画创作项目,对国内外重要艺术赛事获奖作品提供额外奖励与展览机会,同时建立长期艺术家驻留计划,在古村落、非遗传承基地设创作工坊,让创作者深入体验传统文化原生场景以汲取灵感,还要举办如 "传统工艺新生"" 典籍中的意象 " 等主题创作大赛,激发挖掘传统文化不同面向的多元创作生态。
加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能从根源培育文化自觉创作人才。高等艺术院校可增设传统文化与油画创作融合专题课程,由文化学者与油画名家联合授课,通过理论讲解、实地考察、创作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油画语言的方法;中小学可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油画启蒙活动,如组织临摹经典传统题材油画或用油画棒表现传统节日场景,培养对两者融合的审美感知;面向社会大众开设传统文化油画创作工作坊,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与创作参与度。
同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创作注入新动能。高校与科研机构成立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聚焦传统色彩体系、造型规律等理论研究并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标准与实践指南,企业发挥资源整合与市场推广优势,与艺术家合作开发文化特色油画衍生品并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以市场化运作反哺创作,产学研各方共建数字化资源平台,整合传统文化图像、文献、技艺等数据,运用 3D 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供便捷创作素材检索与智能辅助工具,加速传统文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当画布油彩与千年文明灵光相映,当代油画创作不再局限于技艺展现,而是成为文化基因的视觉转译。传统文化对油画的注入,从表层符号挪用至深层精神共振,带来的不仅是独特艺术语汇,还是直指人心的文化归属感。融合过程中,语言适配与接受语境的挑战客观存在,但这种跨时空的艺术对话,已然彰显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品格。若想让油画这一外来画种真正扎根中国土壤,在时代语境中绽放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魂魄的艺术光彩,就必须以更深的文化自觉深耕传统肌理,以更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激活传统精神。这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代艺术创新之路的勇敢开拓。
作者:窦蕾,广西师范大学,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