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绘画、书法、雕塑、陶瓷、剪纸、年画等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思想和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也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从岩画到手卷、从笔墨到雕塑,传统美术用不同的载体记载了各时期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理念,是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传承的符号。其中最为稀缺与珍贵的非遗传统美术作品莫属剪纸,一刀一纸剪世界、刀刀纸上记年味、剪刀在手了千秋、色彩生香传吉庆等,都是传统年俗文化、年俗心理和百姓心智的情感密码与记忆图腾。
中国传统美术的历史脉络
中国民间艺术通常指具有民族特征、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传统手工艺和技法,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彩陶纹饰中鱼纹、蛙纹等图腾纹饰兼具原始审美的巫术色彩,反映了古朴而朦胧的审美意识。这些原始艺术的技艺和形态,已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体现形式。
商周青铜器是权力与礼仪的象征物,饕餮纹、夔龙纹神秘威严,承载着“制器尚象”的思想。其制作技艺作为非遗,是古人智慧的积淀。到了秦汉,雕塑造诣也十分了得,以秦兵马俑为例,其形态逼真、规模宏大,在严谨写实的风格中不乏浪漫化的手法,每一尊都是可圈可点的艺术精品,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
汉唐宋元为文人画的巅峰时代。从魏晋顾恺之等人提出“以形写神”开始,绘画就重于传神。到了宋代,以“格物致知”观物来作画是院体画的特点,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尽摹画市井,其精湛的技艺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已经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倪瓒、黄公望等文人画作品“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表现个人笔墨寄托的主观心境和虚幻的艺术境界。与之相反,明清以降,民间美术比如景德镇青花瓷和杨柳青年画得到普及,青花瓷清逸幽雅,瓷器烧造技术凝聚古人千载智慧;年画浓墨重彩,情节丰富,表达着民间朴素的愿望,它们也是非遗的优秀代表,共同成为传统美术的雅俗同构、生生不息的艺术画卷,是中华民族的“化石”。
传统美术的核心美学思想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以其精巧的工艺与巧妙的构思蕴涵着丰厚的美学理念,“如火之燎原,如灯之照路”,成为我国绘画美学的一种固有特质,并沉淀于我国传统非遗美术作品之中,从而成为非遗美术的重要审美亮点。
“气韵生动”——艺术的最高境界。文人画提倡“书画同源”,强调写意,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体现了这一点。它的要义“意在笔先”,画家抒发的是画家的胸臆丘壑与生命感慨,画出的是画家的精神像。比如倪瓒的画,用极为空冷的线条描绘着一两棵枯树、远山,构出的是空寂寂寞、隐逸高迈。正是“言少意足”。
“意在笔先”——创作的主观表达。意在笔先是文人画的总体纲领,超物脱象是倪瓒简笔山水的应有之义。这一思想在包括剪纸在内的非遗艺术中也体现为一手托心,一手运化。一雅一俗,二者彰显中国传统艺术“以意运形、心手合一”的美学真谛。
“天人合一”——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中国的山水画承继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仁山智水”的观念,重视人和大自然和谐共生。道家强调要顺乎自然的法则,画者以笔墨求得天之道;儒家用比德的方式将人格理想寄托于山水画中。这种哲学观的相通使山水画达到“可游可居”的审美境界——画家将自然纳入其身心之中,寄托着其精神追求和心理诉求,达到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传统美术的当代文化价值
当今世界,充满矛盾与发展元素,全球化潮流风起云涌,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就像巨大的金矿,不仅寄托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遗存,而且彰显着传统艺术文化不可忽视的当代表达意义。
中国书法和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标志,中国书法以笔墨线条传神写意,从王羲之的飘逸到颜真卿的雄浑,千年审美的风骨和气象铸成了中华精神国际传颂的名片。国画以水为韵,以空为境,写意和工笔之间展现出中国人敬畏自然、尊崇生命的自然观生命观,空灵悠远的意境吸引世界的目光,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中国传统美术技能、美学精神是中国现当代美育宝贵的资源。相关技能、美学知识的系统教学使得专业院校的中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和继承民族文化精神,丰富的传统同时也给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很多当代艺术家则从中获取灵感,将传统与当代创新技法结合,赋予作品以新意,创造出现代的艺术形象。
传统美术的现代转型路径
在新环境中,非遗中传统美术类的现代化发展可以立足于传统保留的基础上,促进传承发展与高等教育结合,以及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同时积极向外发展与海外市场,利用更新观念、新工艺材料与艺术语言等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数字化推动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交流方式革新。数字化对传统艺术进行记录和创新,推动其在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结合方面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对于非遗传统美术的保护来说,数字化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非遗技艺存在难以传承、受众较少的问题,数字化给非遗带来新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扫描、VR等新兴的现代化高科技,最接近文物原件的复制品,使文物以一种更加高级、更加立体的方式走进人们身边。
传统的美术需要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媒介而实现。文创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故宫的文创、敦煌的文创联名,将美术的传统元素融入到人们日用必需品中,如文化用品、珠宝首饰以及家居日用方面,从这些文创衍生产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实用性以及深厚内涵,这也是对传统美术的有效传承。非遗传承的另一个途径是文创产业,非遗项目通过文创企业的开发,将其衍生为文创产品,譬如游戏、动漫等现代娱乐产业以传统美术元素为重要创作来源。
中国民间美术是表现华夏文明和情感的文化,而非遗民间美术则是其中耀眼的明珠。在当今的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美术的传承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即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系统性的记录复原,也能使非遗美术的艺术魅力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超越区隔传播,为传统文化再次绽放提供了可能。
作者:邱倪,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