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块
《听琴图》局部(北宋)赵 佶
西安西郊唐墓中出土的唐三彩山水砚
盆景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种类繁多、源远流长。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曾经出土了距今7000年历史的五叶纹和三叶纹陶块,其上刻画有盆栽植物图像,同时现世的还有方形陶盆和圆形双孔陶盆。这证明早在农耕文明之初,或为祭祀,或为娱乐,盆栽植物已在人类社会中出现踪影。
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开始用浅盆放置山石,使山石形成了盆中之“景”的概念,道教文化的兴起和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的思想理念也促进了盆景的形成。据《三辅黄图》记载,西汉未央宫中就有温室殿,殿内冬季可陈列盆栽花木。东晋书圣王羲之也好手植盆栽荷花,并以《柬书堂帖》记录:“……敝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颇有可观……”
隋唐时期,观赏花木种类增多,花木栽培技艺不断提高,人们通过修剪、攀扎等方法制作盆景。此阶段盆景植物以松类为主,兰蕙开始与山石搭配,共同组成不同的水旱景观。盛唐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就曾经用兰蕙和奇石制作盆景,冯贽在《云仙杂记》中提到此事称,“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这一时期流传下了大量关于盆栽植物的诗歌,如李贺曾有一题盆景的《五粒小松歌》,诗中写道:“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宋代这一汉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盆景艺术的成熟期。当时已具备了成熟的攀扎和修剪造型技术,用于盆景的植物种类增多,出现了花果类、草本类和竹类,所用花盆造型也更加多样美观。宋朝皇帝宋徽宗擅长书画艺术,留下了《听琴图》等描绘盆景的画作。而真正提出“盆景”一词的则是我们熟知的苏东坡,他也非常喜爱盆景,经常自己动手制作,并留下诸多辞赋笔记,如他在《格物粗谈》中写道:“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到了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已有专门从事盆景制作的园圃。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一书有记载:“钱塘门外溜水桥,东西马塍诸园,皆植奇松异桧,精巧窠儿,多为龙蟠凤舞飞禽走兽之状,每日市于都城,好事者多买之,以备观赏也……”
元代是文人画的成熟期,也影响到文人盆景的发展,当时的盆景被称作“些子景”。到了明代,更是出现如高濂的《高子盆景说》等盆景理论著作,盆景知识走向系统化、理论化。
明末清初紫砂盆和广东石湾盆的大量生产,标志着中国盆景大发展和普及时期的到来。清代,出现了盆景的商品化生产和销售。在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就提道:“有一名苏州名幻离的和尚,擅长制作盆景,往往价值一盆百金之多,因而大家纷纷仿效。”盆景的商品价值促进了盆景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因此也产生了地域性的流派。此时期园居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我们展现了盆景的不同风格类型与意境。
自鸦片战争以后的百余年间,外族入侵和累年战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盆景艺术随之进入低迷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区城市园林部门先后建立了国有盆景园,收集了当时闲散民间的盆景佳作,陈列于盆景园供大众观摩。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盆景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开始走向复兴之路,它不仅美化人民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成为一种现代绿色文化产业。如今,全国举办的各级展览会、学术研讨会、盆景专业培训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盆景艺术的提高,起源于中国的盆景艺术已传遍全球,中国盆景这项古老技艺未来将发展得更加灿烂辉煌。
(资料整理:于园媛、许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