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针对学生开设的“美术馆现场课”。光明图片
【热点观察】
近年来,结合城市更新,上海新增“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3440处85万平方米,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得以常态化开展,市民在家门口与艺术相遇,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城市肌理。
从2022年开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持续将不同的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今年,“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志在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通过打造“人人便参与、人人可体验、人人有收获”的社会大美育体系,不仅滋养了人们的美好生活,也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凝聚力。
从跨界到无界,让美触手可及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是近年来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常去的一个地方。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发挥国有美术馆的引领作用,与虹口区教育局、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联合发起“美术馆现场课”中小学美育项目。
孩子们徜徉在展厅中,有的近距离观察雕塑精品的材质和细节,有的详细询问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有的用笔在本子上记录着展品信息……“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上海展现场的一幕让人感慨:展览现场变成教学现场,美术馆成为沉浸式课堂。
“我们希望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以美术馆为第一教学场所的美育课程,引领青少年探索艺术、品读经典、参与互动,让他们在沉浸式氛围中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说。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文化场馆服务的范围日益扩大,比如在博物馆看电影、在图书馆听音乐会、在剧场里做手工已成常态。文化场馆服务范围的扩大,为社会大美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在上海,主要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都是社会大美育的课堂。它们立足自身专业特色资源,助力打造“人人便参与、人人可体验、人人有收获”的社会大美育体系。
今年上半年,上海博物馆的现象级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引发观展热潮,观展人次多达42万。围绕大展,上海博物馆前后推出多项美育活动:从展览开始前两个月到展览结束,举办106场艺术影像导赏,近万名观众借助艺术影像加深了对展览和展品的理解;举办33场学生特展美育专场,为约1500名大中小学师生提供导赏服务;举办6场高水平公众讲座、1场学术研讨会、1场持续24小时的“艺术嘉年华”,让博物馆的“硬核”内容更加贴近受众。
记者了解到,在“实事项目”的推动下,上海社会大美育的共识正在形成。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剧院、上海芭蕾舞团等113家单位成为社会大美育课堂,上海全市300余家专业艺术场馆、机构积极参与,策划开展了有主题、成系列、高品质的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6048场。高质量的公共艺术资源供给,让美触手可及,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文化场馆,感受艺术之美。
从全时到全域,让美融入生活日常
“下了班,去市民艺术夜校。”今年9月,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班。开放招生当天,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143个教学点位、382门课程的9117个线下上课名额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光。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老牌书场乡音书苑,升级成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后,每周一晚准时开课。“从评弹艺术的历史、流派特点,到如何上台端坐、如何掌握音准、如何控制呼吸,老师不仅讲解评弹知识,还鼓励我们大胆开口唱评弹。”市民艺术夜校的评弹课深受学员们欢迎。为满足市民旺盛的需求,上海评弹团在今年秋季又开设了评弹表演提高班。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作为“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艺术夜校主要采用延时开放、公益性收费的模式,在晚间时段为18至55岁的中青年提供文化艺术普及课程,多选择、低收费、高质量的美育课程,深受广大市民尤其年轻白领的欢迎。
记者注意到,在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的过程中,各专业场馆都努力向“文化服务综合体”方向发展,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文化服务。
比如,闵行博物馆的“中华历史里的社会大美育”以中国历史为主线,通过特展和配套展览,构建全景式中华文化框架。上海图书馆秉持“大阅读”理念,跨越传统图书行业,尝试整合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领域的美育资源,为读者创造全新的学习方式。今年,上海图书馆还与上海歌剧院联合推出了“诗乐书画·艺术沙龙”。
结合“社会大美育计划”,越来越多的场馆和专业机构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务楼宇,用艺术点亮城市各个角落,构建多元艺术情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走进徐家汇地铁站艺术长廊,展墙上铺展开的大海的深蓝色,将“长江口二号”古船被发现和打捞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里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的一个“分身”。
在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几处老旧社区,艺术融入社区,变化悄然发生。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被评为上海市首批“美术新空间”;市新小区的“艺术电梯”,巧用电梯轿厢及电梯间外立面,与小区居民进行“艺术对话”;梅园三村将居民活动室打造成“少儿美术馆”;乳山五村在改造中引入艺术规划,“社区植物”实践深受居民欢迎;东园三村的“露天美术馆”,在远处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更显独特……10月26日,上海美术学院“陆家嘴艺术社区教学实践基地”揭牌,推出“一年四小区计划”,将更有序推进陆家嘴艺术社区与专业院校、美术馆的合作共建。
从观赏到参与,让美浸润心灵
今年年初,浦东美术馆携手英国泰特美术馆发起首届“美普绘——少儿艺术家培养计划”,面向全国青少年征集作品。陆家嘴集团副总经理、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说:“我们希望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鼓励他们从艺术观赏者转变为艺术共创者。”
引导市民从观赏者成为参与者,是上海社会大美育的重要内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等纷纷立足自身专业特色资源,打造特色美育品牌,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上海交响乐团推出“全城古典”美育活动,青年演奏家们走进沪上老建筑、城市公园、潮流地标,在街头巷尾来一次“地标快闪”,与市民进行音乐互动;上海大剧院推出“艺术体验日”活动,向市民开放剧院内空间,让市民有更多机会走进艺术殿堂,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打造“书架”“椅子”“实验台”系列品牌美育项目,并在今年全面升级“书架”项目,新增“共读计划”“流动计划”,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艺术阅读空间”;中华艺术宫推出“素人策展计划”,护士、注册分析师、退休教师、大学教授、物业经理等没有美术背景的“素人”,凭借各自对美术的理解都可成为策展人,用展览讲述各自的故事……从观赏到参与,社会大美育为普通人搭建起追逐艺术梦想的舞台,提升了广大市民发现美、表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告诉记者,上海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办好“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推动更多文博、美术、演艺专业机构打开“围墙”,不断做优城市美育大文章。“我们希望以社会大美育滋养人,推动整座城市与美同行,奋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方世忠说。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孟歆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