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报春(油画) 傅乃琳
夜读(油画) 沈毅、傅乃琳
【艺旅回望】
傅乃琳、沈毅二位先生出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志同道合的画坛伉俪,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先后来到天津美术学院任教,为艺术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力。
沈毅于1944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后任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951年调任至河北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先后任素描教研室组长和师范系副主任。1961年春,为了完成主题性美术创作,沈毅在带领油画班学生深入生活时突染伤寒,他带病坚持采风写生、搜集素材、构思草图,因积劳而病情加重,返津后去世,年仅38岁。
傅乃琳于195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被分配至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先后任绘画系教研组组长和油画教研组组长。沈毅去世后,傅乃琳一人肩负起教学与家庭两副重担,生活历尽艰辛却始终对艺术事业充满热情,其言传身教给几代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傅乃琳、沈毅二位先生的艺术创作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合作完成了一批主题鲜明的作品,如《第一课》《夜读》《献礼》《登高英雄杨连第》《吉鸿昌烈士像》等,在当时京津地区美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夜读》曾获天津市第一届青年美展三等奖。作品刻画了一位妇女一边哄着孩子入睡一边挑灯夜读的情景,赭红色的调子下,暖光映照着母亲的面庞,让这个寒冷的冬日夜晚充满温情。
沈毅的作品虽留存较少,但仍可通过其油画、素描等作品感受到画家那颗炙热的艺术之心。他时常用炭笔或铅笔创作小幅自画像,画中的他面庞清瘦、刚毅,尤其是眼神的刻画可谓直指人心。这些小幅自画像和色彩写生作品,体现出沈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创作精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傅乃琳的艺术方向以主题性美术创作为主,其作品《亲人》《心潮》均表现了对周恩来总理的敬爱与思念。其中,《心潮》刻画细腻、构思巧妙。画面中,一位雕塑家正仰视着一尊周总理雕像,坐于画面右下方的人物与雕像形成对角构图,并与一旁的桌椅、画具等重色元素共同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虚与实、冷与暖形成强烈对比,简洁而富有诗意。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傅乃琳也迎来了自己艺术人生的新篇章。她感受着阳光与色彩的斑斓,不断突破自己,创新艺术观念,十多年间创作了200余幅油画作品。创作于1981年的《报春》色彩缤纷绚丽,画面前景中盛开的水仙花和窗外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让观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日气息。此后,傅乃琳还创作过多幅以儿童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如《生命的旋律》描绘了正与一群白鸽玩耍的孩童,表达了艺术家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初冬》是傅乃琳静物写生的代表之作,通过表现窗台上随意插在花瓶中的枝叶,烘托出初冬时节特有的宁静气息。虽然树叶已泛黄,但画面却充满暖意,散发着饱满的生命力。晚年的傅乃琳依然勇于变法求新,1994年后直至生命的尽头,她突破性地创作了大量抽象绘画作品,如《黄花》《煌》等。在这些作品中,情感与思绪肆意挥洒,幻化为奔放的色彩,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挚爱与追求。
傅乃琳、沈毅虽一生艰辛坎坷,但勤奋坚韧。作为新中国油画创作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两位先生在艺术创作中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上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他们以深厚的学术修养、高尚的品格情操,奔赴心中理想,坚守崇高信念,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佳作,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
2023年适逢傅乃琳诞辰一百周年,天津美术学院特别策划并举办了“大美之艺——傅乃琳、沈毅艺术文献展”,以彰显他们的艺术成就,并使后学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撰写此文时,傅乃琳先生那慈祥的面容和身着蓝布长衣在校园中走过的情景又浮现在笔者眼前……谨以此文缅怀傅乃琳、沈毅二位先生。
(作者:李旭飞,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