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云林石谱》 (宋) 杜绾 著 中华书局出版社
宋代太湖石“瑞云峰”被称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现存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
【艺术书架】
《云林石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赏石主题专著,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主要活动在两宋之交。据同代学者孔传在序言中所述,杜绾为“草堂先生之裔,大丞相祁国公之孙”,也就是诗圣杜甫的后人,名臣杜衍的孙子。优裕的成长环境,使他可能接触到各地的奇石珍品;家族昌盛的文风,塑造了他高超的文辞修养。这些都为《云林石谱》的问世奠定了牢固基础。
北宋晚期,经济发展到达较高水平,崇文尚艺成为社会共识。在众多文化名流的合力推动之下,赏石活动迎来中唐后的又一高峰。譬如,作为引领文化风气的旗手,苏轼在获得心仪的石头后,每每吟诗作赋,使得仇池、雪浪、壶中九华等石头,迅速成为众人追捧、身价不菲的名物。此外,他还先后创作《怪石供》和《后怪石供》,将赏石活动蕴含的思辨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与苏轼关系密切的奇才米芾,放浪形骸,痴迷于石,甚至对着官衙内的一块奇石“具笏袍叩拜”,轰动一时。而艺术家皇帝徽宗更加不甘人后,各省进献的名石被他封官授爵,立于艮岳之上,形成梦幻般的奇观。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当赏石发展到此阶段,一本集大成式的专著就要应运而生。
《云林石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赏石知识汇编。全书约1.44万字,分为上、中、下三卷,以名称为目,总共记载了116种不同的赏石。赏石的名称多以产地为依据,如灵璧石、青州石,也有少数以形状和纹理命名,如箭簇石、柏子玛瑙石。书中记录的赏石产地范围相当之广,多达82个州、府、军、县等地区。自成书以来,《云林石谱》就为人所重。清代《四库全书》不收录其他赏石类书籍,仅仅保留《云林石谱》,就是重要例证。《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是书汇载石品凡一百一十有六,各具出产之地、采取之法,详其形状色泽,而第其高下。然如端溪之类兼及砚材,浮光之类兼及器用之材,不但谱假山清玩也。”这即是说,《云林石谱》中的石头,不只用于假山叠石和文房欣赏,还能用于制作砚台和其他器皿。不单如此,杜绾还对每种石头的采集方式、物理性状和用途进行了描述。尤其在物理性状方面,他对石头的形态、质地、颜色、纹理、硬度、透明度和敲击产生的声音等要素都一一记载。为了描述的准确性,《云林石谱》对概念进行了高度细分。以颜色为例,仅绿色一种,《云林石谱》中就分为浅绿、稍绿、青绿、深绿、微青、嫩青、绀青和青黑。再有,石头按质地的细腻程度,被分为了颇燥、枯燥、微燥、微润、稍润、温润、光润、细润、坚润。借由这些词语,杜绾既展现了汉语的细腻微妙之美,更将自己对赏石的切身感受,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杜绾不单遣词造句力求准确,内容上更体现求真务实的原则。《云林石谱》中最能反映这种文风的案例,莫过于对零陵石燕的记载。零陵石燕产自湖南永州,是一种生活在几亿年前腕足动物的化石,由于形似飞燕,故而得名石燕。晋代顾恺之《启蒙记》中记载:“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此后,“石燕遇风雨则飞”,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认知。甚至,以严谨闻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时都沿袭该说。杜绾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根据亲身观察得出结论。他见“岩石上如燕形者颇多”,便用笔作出标记。在岩石被“烈日所曝”又“偶骤雨”后,标记过的石燕一一坠地。由是,杜绾发现所谓的“遇雨则飞”实际为“寒热相激迸落”——冷热不均导致外层岩体剥落,传闻的真相也就大白于前。
务实的另一个表现,是关注赏石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虽然赏石之风兴盛已久,但大多数欣赏者只是就石论石,抒发自身感想。杜绾却密切关注一块自然之石怎样变成“赏石”,并把每个步骤悉心记录下来。通过《云林石谱》,我们能看到一块石头从旷野流转到城市的全过程。他观察石农怎么采掘。例如,灵璧石“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太湖石“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而昆石“多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他归纳工匠对赏石的加工方式,诸如“斧凿修治,磨砻增巧”“以石药粘缀四面”和“以水渍一两日,用磁末痛刷”。他还总结了商人销售赏石的技巧,像是“取巧为盆山”“立置器中”和“缀以石座”。在往后数百年的历史中,对赏石活动的记载,几乎都沿用了《云林石谱》的文本模式。
当然,《云林石谱》能够传于后世且名声不衰,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阐释了中国赏石的本质问题:“为什么要赏石?”此问往往见仁见智,无标准答案可言。但不同回答展现出了答者思考问题的不同深度。《云林石谱》所提供的答案可以被归为三个等级,即个性、天性和德性。个性即人各有所好,像叶公好龙、羲之爱鹅。只要不影响他人,个性选择的自由都应当被尊重,但亦“不足取”。超越于个性的是人类共同的天性,比方说亲近自然,喜好精巧。可要一味放纵天性,最后难免玩物丧志。因而,想要达到理想的赏石境界,还需要德性的约束与引导。《云林石谱》引用了孔子的“仁者乐山”作为赏石理论基础,将好石与乐山关联,从而将其导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之中,将赏石变成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活动。自此,赏石实现了客观自然和人文自然的统一,也实现了精神愉悦和道德完善的统一。这便是中国赏石不同于其他石文化的鲜明底色。
《云林石谱》好似一台放映机,以“石”为视角,将百态万象徐徐呈现于读者眼前。读此石谱,仿佛与古人同坐,共品美石,不亦快哉。
(作者:秦开炎,系常州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