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笛奏龙吟水,箫呜凤下空
首页> 书画频道> 热点 > 正文

笛奏龙吟水,箫呜凤下空

来源:光明日报2024-07-02 10:45

  明唐寅《吹箫仕女图》图片由作者提供

   【谈文绎史】

  如果要找出一种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植物,人们大概会在梅兰竹菊和松柏牡丹等植物中争论一番。如果要求这种植物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那么恐怕非竹子莫属了。从竹简、竹笔、竹杖、竹席、竹排、竹笋等物品,到箸、箕、笠、笼、篾、篮、笛、箭等带竹字头的字,在生活中竹简直无处不在。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文人,在一个春雨天,于竹篱茅舍中吃过新鲜的竹笋,戴上斗笠,拄着竹杖,走进细雨蒙蒙的竹林,听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一个竹字,就可以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难怪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以中国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是“竹子的文明”。

  在先秦典籍中,我们不难看到竹子摇曳的身姿。上古时最早的民谣之一《弹歌》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上古时人们就用竹子做重要的狩猎工具。《尚书》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竹在商代就被用作竹简,把写字的竹简穿在一起制成书,就是“册”。殷商时用竹简写的书称“竹书”,用竹简写的信称“竹报”。在《诗经》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竹子的诗有十几首。后来,竹子还被做成毛笔和纸。这些文明史上的大事,都有竹子参与的身影。

  文人喜欢竹,因为它生而有节,主干挺拔,宁折不屈。喜欢竹的文人甚至组团出现,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以李白领衔的“竹溪六逸”。在宋代以后,以竹子喻君子成为人们的共识。苏轼就是非常喜欢竹的一位大文人。他用大量诗文表达了对竹子的君子之风的倾慕。

  竹子具有独特的清幽之气,人们还将它与佛教和道教关联起来。佛教早期的寺院之一就被称为“竹林精舍”。禅寺和道观往往有竹。唐代的不少禅诗都爱描写竹。如白居易的《北窗闲坐》:“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门外红尘合,城中白日忙。”在小说《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道场就在南海落珈山的紫竹林。在晋代葛洪《抱朴子》中,仙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们往往有一把可以骑乘的竹杖。

  竹不仅有刚毅的一面,还有文弱的一面。竹子俊美、秀逸,有“檀栾”“团栾”“绿玉”“秀玉”等美称。《红楼梦》中林黛玉就居住在遍植翠竹的潇湘馆里,想不到除了竹子,还有哪种植物更适合林黛玉。竹子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寓意,与林黛玉表面柔弱内心耿直的形象深深契合。

  文人不仅自己对竹子倾慕,还把这种情感投放在了文学作品里的武人身上。《三国演义》中被困麦城的关羽宁死不屈,他这样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关羽以玉和竹自喻,来表明自己宁死不降的气节。

  竹林下不仅有文人雅士,甚至还潜伏着武林高手。竹林是中国人心目中最浪漫的武侠故事发生地之一。比如在电影《卧虎藏龙》《十面埋伏》中,高手都是在竹子上行走。凌空飞舞、竹林穿梭,侠客的风度跃然而出。

   在文学、书法、绘画、音乐中,竹都是重要的表现对象。

  作为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竹与音乐密不可分。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多是用竹制造的。相传“女娲作笙簧”;《列仙传》记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作凤声,引凤凰止于其屋;晋代以“丝竹”为音乐代称,并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将乐师称为“竹人”。

  据说,在火药发明之前,“爆竹”真的是以燃烧竹子的方式来发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响声。清代翟灏《通俗编》说:“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有学者推测,中国古代竹制乐器可能就是从燃竹开始。竹子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冲破竹筒,发出响声,形成简单的原始音乐。古人或许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简易的竹子乐器——竹笛。

  中国竹乐器种类繁多,《周礼》中就提到“龠”“箫”“篪”“管”等多种竹乐器。目前,我国仅笛子类乐器就有许多种,如长达数米几人合吹的巨笛、短至四五厘米的口笛、仅有一个吹孔的吐良、成对吹奏的云南基诺族的尼贝等。

  唐代称笛声为“龙吟”,称箫为“凤箫”。以龙凤称笛箫,可见这两件竹乐器在诸乐器中的地位。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诗云:“笛奏龙吟水,箫呜凤下空。”其实,箫和笛在吹奏方式上明显不同,笛子要横着吹,箫要竖着吹,而且箫音量较小,音色轻柔,比起笛子的音色,更有一种幽怨之意。相传在当年的垓下之围中,张良就用箫勾起了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篪也是一种需要横吹的乐器,但是开口在管的中间,吹奏时持管的方式有点像在举杠铃。

  羌笛是唐宋时塞外常见乐器,羌笛幽咽的声音往往与“杨柳”“幽怨”“肃杀”相联系。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等。

  尺八是中国古代吹管乐器,因其长度而得名。唐代传入日本,后来尺八在中国失传,以致许多人都把它视为日本乐器。中国古代还称尺八为“箫管”“竖笛”“中管”。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滥竽充数”中的“竽”,也是古代一种吹簧乐器,在战国至汉代广泛流行,至宋代失传。

  目前,我国除了笛、箫等人们比较熟悉的竹乐器,还有不少竹乐器,如在彝、苗、哈尼、傣等少数民族地区有巴乌、芦笙。民间还流行竹筒、小竹哨等竹乐器。四川是竹子重要产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因采用竹制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从牛背上牧童的竹笛,到苗族村寨的芦笙,再到现代乐团的创新竹乐,竹鸣声声,流韵千年。

   (作者:焦姣,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 责编:庞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

  • 佳节将至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