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海是藏不住的(布艺) 刘婷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展优秀作品
梅雪烹茶(陶瓷) 戴卓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展优秀作品
观礼(环境艺术) 雷雅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展优秀作品
【致美院毕业生的一封信】
编者按
上一期《致美院毕业生的一封信》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寄语广大美术毕业生,保持对自己所学、所做的热爱与热忱,投入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行动中。本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从学院门口的光华路着眼,叮嘱广大美术学子不忘初心,莫忘来路,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用艺术设计助力强国建设,从光华路上不断汲取力量,为光耀中华增光添彩。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见信之时,你们已然远赴山海,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回想起来,我大学走读4年,未曾体验过住校的集体生活和背负行囊的感受,这种缺憾常令我对远行之人心生羡慕和敬意,也对奔赴前程怀有美好的期待。
此时此刻,学院门前往日川流不息的光华路上人影罕见,在酷热的阳光下它静寂地通向校门,等待着8月底一批新同学的到来。几年前,你们正是在父母亲朋的陪伴下满怀着希望从光华路走来,几年后,你们独自背起行囊,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光华路走出校门,迈向广阔和自由的天地。
同学们,但请你们不忘初心,莫忘来路。
光华路是清华园内一条普通的道路,从学院教学楼下穿过,几年来你们曾无数次迎着朝阳、顶着星光走在光华路上,学院一直是你们在光华路上恒定的坐标。同学们,如果你们仔细看过北京地图,会惊讶地发现在北京东三环也有一条光华路,那里,正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所在地,正因如此,2005年学院整体迁入清华园时,学校特将新址前的道路命名为光华路。此光华路,非彼光华路;此光华路,即彼光华路。东西两条光华路衔接、贯通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传统与文脉,如同一条精神脐带,将新老美院人与母校牢牢地连接在一起。你们或许也曾惊讶于学院红门展厅前为何会矗立着一座铸铜的9路公交车的光华路站牌,这是我所在的1989级校友在毕业20周年之际捐赠给学院的礼物。当年在讨论纪念物时,光华路站牌得到了全体同学的一致认可,它唤起了同学们无数的回忆:第一次拉着行李从北京站来到光华路;无数次从光华路坐车去中国美术馆看展;毕业时在光华路站牌下与同窗依依惜别……光华路深深地印刻在同学们的心中,魂牵梦萦,无法忘怀。多年以后,相信光华路也将会是你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光华路,它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它是中国的艺术设计之路,学院的创立者庞薰琹先生及其诸多同道先生为此追求毕生,倾尽全力。1981年4月,庞薰琹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会墙报《光华路》上刊登长诗《光华路》,他深情地写道:
“光华路……
这是一条光辉的路,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光华是为中华民族增添光辉。
我们要有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才能有勇气,信心和毅力,
为中华民族增添光辉。”
…………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当我们的设计投入生产,
当人们用到它,从内心里发出欢乐,
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欢乐。
我们将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双手,
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增添光辉。
让我们走自己的光华路吧!”
庞薰琹先生所肩负的艺术强国的社会责任、寻根传统的文化情结、跨界融合的创新意识和开创新局的探索勇气,不仅影响其一生,也奠定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今天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根基和底色,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深刻地影响着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师生的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庞薰琹先生曾说:“画家应该站在社会中观察社会,站在人生中观察人生、观察一切。画家应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使自我站在时代之上。”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跨出象牙塔,正投身于巨变的时代和多元的社会,庞先生几十年前振聋发聩的声音依然回响在当今时代,请你们静心聆听,用心体会,用你们活跃的思想和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社会问题,用你们的专业智慧和才能去解决社会问题,引领社会创新,勇立时代潮头。
68年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68年来,学院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在共和国初创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今天,我们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学们,社会矛盾的转变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正是我们学习和应用艺术设计的动力所在和目标所在吗?几年来,学院赋予了你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们独立思考、敏锐洞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了你们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合作的能力,以及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在刚刚结束的毕业展上,你们以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对传统的敬仰,用灵感和汗水打磨出一批优秀作品,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宽广的视野、高远的格局和脚踏实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当今世界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无限生机,同学们,国家在召唤你们,社会和时代在召唤你们,相信你们能够像庞薰琹等前辈一样,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用艺术设计助力强国建设。
光华路是“城隍庙加毕加索”之路。城隍庙和毕加索一中一西、一土一洋,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张仃、张光宇等先生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却是有机融合,浑然一体。民族、民间是前辈先生们推崇的方向,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所在,他们一方面关注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将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将民族、民间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独特的意蕴转化为强烈的现代视觉语言,为中国的现代设计及装饰艺术在国际上确立了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张仃先生等前辈毕生追求的目标。庞薰琹先生曾说过:“传统是发展的,也是不断地在变。但是中国的艺术传统,万变不离一点,始终是中国的。”他心中的现代性有着鲜明的民族本位的意识。就读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在社会实践中、在毕业创作中,大家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艺美术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呈现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今,同学们成为国家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你们浸润于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你们能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抓住科技变革的契机,以生活为源、文化为基,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作品。
光华路是“风筝不断线”之路。吴冠中先生在创作中始终想着两个观众,一个是国际大师,一个是中国的老百姓。他一方面坚持艺术形式必须是国际的,是可以和国际大师们同台交流的,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地位的;另一方面他又坚持艺术语言不能是晦涩难懂的,其美感和意境必须是中国的民众能够欣赏和理解的。他强调绘画必须要有真情,没有感情的绘画笔墨等于零。艺术需要观众,吴冠中先生始终心系着人民,他的艺术无论在国际上取得多大的影响,其源头永远是中国文化,永远是可亲可敬的中国人民。同学们,你们有些会在毕业后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艺术,无论取得何种成就,请你们不要断线,更不能断魂。
光华路是艺术与科学融合之路。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光华路从东三环延伸到清华园,使艺术与科学得以相会。李政道和吴冠中两位大家于2001年联合推动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及研讨会”,自此,艺术与科学成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翼,艺术与科学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人工智能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同学们,你们身上兼具着艺术与科学的精神与素养,希望你们秉承学院“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协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勇敢定义未来,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优质成果转化,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同学们,光华路是一条现实之路,也是一条精神之路、理想之路,它联通东西,纵贯古今,你我皆在此路上同行。希望你们前行的同时莫忘来路,祝你们从光华路上不断汲取力量,为光耀中华增光添彩。
顺致
时祺!
(作者:马赛,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