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张迁碑》拓片整体图
《张迁碑》拓片局部放大
《张迁碑》拓片局部放大
【学书心得】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立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是为了表彰张迁的功绩而刻立的石碑。从历史背景来看,东汉时期隶书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且广泛应用于碑刻等领域。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也为《张迁碑》这样的优秀碑刻作品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汉碑中的经典之作,《张迁碑》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书法艺术价值高,值得通过临写深入学习探究。
此碑出土于明代的山东东平县,后移至泰安岱庙。出土后的《张迁碑》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从碑文内容上看,它详细记载了张迁在谷城长和荡阴令任上的治绩,这些文字内容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的职责和百姓对贤能官员的敬重,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张迁碑》生动地展现了汉代的文化风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且文化昌盛的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儒家倡导的德政、仁爱等思想在地方治理中的体现。这种文化内涵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让我们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窥探到汉代文化的深邃。
在书法发展的长河中,《张迁碑》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它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对于后世隶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书法名家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都将《张迁碑》作为重要的取法对象,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汉代书法与后世书法的传承之路。
临摹《张迁碑》,首先面临的是对其笔法的理解和掌握。《张迁碑》的笔法丰富多样,起笔多为方笔,犹如斩钉截铁,给人以刚劲有力的感觉。在临摹过程中,要体会这种方笔的用笔技巧,需要通过逆锋起笔,铺以成方。而在收笔时,或含蓄内敛,或微微上扬,形成独特的韵味。其行笔过程中,笔画的粗细变化并非简单的提按所致,更多的是通过运笔的速度和力度来实现。
同时,《张迁碑》中方圆兼施的笔法也是一大特色。圆笔在其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使整个碑刻在刚劲之中不失圆润。在临摹圆笔时,要注重中锋用笔,使笔画圆润饱满。这种方圆结合的笔法,需要在反复练习中逐渐领悟,才能在临摹中表现出《张迁碑》的笔法精髓。
我认为只有苍劲浑厚的线条才能配得上汉隶的古朴与雄浑,但是既表现出苍劲浑厚,又避免矫揉造作却不容易。篆书是书体演变的源头,隶书是大篆经由草篆演变而来,在用笔上可以上追至篆书,从篆书的笔法中吸取营养,以增加隶书的古雅、含蓄、圆浑和厚重。
对于初学者来说,通过临摹《张迁碑》可以学习到隶书的基本笔法特点。例如,从方笔的起笔开始,在纸上反复练习逆锋起笔和折笔的动作,感受方笔的力度。同时,结合一些简单的笔画,如横、竖、撇、捺等,逐渐掌握笔画的粗细变化和起收笔的技巧。
结构是体现书法艺术作品神采气韵的重要形式要素之一,蕴含着书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境界。《张迁碑》的结构变化很大,方圆相辅、疏密相承、欹侧相依、布白均衡等结构类型都有。隶书虽然是静态的书体,但是在结体上要注意点画和各个部位间的平衡、变化和联系,从每一个点画的长短、曲直、刚柔、向背、重轻,到笔画之间、偏旁之间的起收、连断、纵横、呼应、俯仰、开合、避就,乃至字形的大小、方圆、欹侧、虚实等变化,都遵循着辩证的艺术规律,要静而不板、生动和谐。因而在进行结构练习时,要注重分析典型字的重心、比例以及疏密关系,观察自己所写的字与原碑字在结构上的差异,并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培养对字形结构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提高书写水平。
此外,《张迁碑》中字的疏密处理也极为精妙。有的字内部空间疏朗,如“君”字,上部横画之间的距离较大,给人以开阔之感,但是口部缩小,整体尽显拙态;而有的字则内部空间紧密,如“张”字,左右结构之间几乎没有太多的空隙,显得紧凑有力。在临摹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和体会这种疏密变化,根据字的不同形态来合理安排笔画的分布,以达到与原碑相似的结构效果。
临摹《张迁碑》最难的是对其古朴气息的领悟和表现。这种古朴气息不仅仅体现在笔画和结构上,更体现在整体的神韵之中。《张迁碑》历经岁月沧桑,碑石上的字迹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临摹时,要让自己的书写摆脱现代书法中过于流美、精巧的风格,追求一种质朴、大气的感觉。这需要我们在书写过程中,用心去感受汉代书法那种雄浑、质朴的精神内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笔每一画中,通过笔墨来传达出《张迁碑》的独特气息。
我们可以利用《张迁碑》来培养审美意识,从笔画的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整体的气息等方面去感受《张迁碑》的独特魅力,欣赏其古朴、厚重的美感。同时,可以将《张迁碑》与其他汉代碑刻或不同朝代的隶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审美差异,从而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在有能力做到精临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意临,以为后来的创作打好基础。例如我在节临《张迁碑》时,就曾在尊重《张迁碑》原帖结构和用笔的基础上加入了《好大王碑》的一些特点,有意加大了方块的比例,使得字更加方整,字的重心下降,并没有破坏《张迁碑》原有的味道,反而让整件作品显得更加拙朴。同时,加大了收放、欹侧、开合、墨色的变化,使得整体更加富有书写性和动态感。由此可见,在主要取法一个碑帖的基础上有取舍地融合其他碑帖的特征并加以丰富是可行的,还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创作是临摹的最终目的,相对于临摹作品,创作更加讲究整体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笔法、结构和章法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用笔的变化、结体的奇妙、行气的贯通、章法布白的灵动,都会依据审美的需要而随机应变、随势而安。这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创作理念。创作时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不能一味地照搬古人,要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做到有所创新、互相融合,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作者:李 锐,系山东书法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