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高冷到火热 博物馆何以持续破圈?
首页> 书画频道> 热点 > 正文

从高冷到火热 博物馆何以持续破圈?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1-26 16:34

  抓住科技与创新两个关键词 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

  202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杭州博物馆的“腮红小破杯”等许多博物馆文创产品“破圈”传播。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

  这几年来,曾经“高冷范儿”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文旅“顶流”。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洗礼。

  “火起来”

  超14亿人次打卡博物馆

  深冬时节,瑟瑟寒风挡不住大家涌向博物馆的步伐。一大早,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就排起了长队。有人把这排队的“盛况”发到社交平台,配文是“真的是‘人从众’模式!”

  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国博,到这里“看中国,读世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28日,国博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同比增长10%。赴国博的人中,有不少都是年轻人——2024年,进馆参观的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达到62.09%。

  受追捧的不仅只有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除了央属大馆外,一批中小型特色博物馆也人气颇旺。

  “以前我们博物馆是老人多、孩子多,但现在各个年龄段都有。作为‘博物馆人’我感到很欣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于明清时期的皇家坛庙先农坛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专题性博物馆。

  张敏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博物馆,在这里“看清来路、理解今天、展望未来”。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博物馆并非一直如此“热”。

  在很长一段时期,博物馆在公众眼中是“阳春白雪”。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的吸引力在不断提升。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超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我国博物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24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

  “活起来”

  “藻井”一贴难求晋升顶流

  “博物馆热”背后,有两个关键词——创新和科技。

  “早期故宫博物院售卖的纪念品大多是书画、瓷器等文物的复制品,这些产品即便做工再精美,也仍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距离。”近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撰文提到博物馆的变化。

  他写道,“一座博物馆要想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就要用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表现其丰富内涵。优质的文创设计,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载体。”

  这几年来,各地博物馆不断提升创新活力,用文创产品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

  “我们虽然在博物馆工作,但和大家一样,要买到天宫藻井冰箱贴也是很难的。”张敏说。

  这段时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走红,曾有游客清晨5点赶到博物馆外排队抢购。在博物馆将冰箱贴由线下排队购买改为网上预约之后,仍有不少网友表示:“已经连着好几天蹲点抢号了。”天宫藻井冰箱贴为何能成为文创“顶流”?

  张敏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冰箱贴设计特别、制作精美,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冰箱贴让文物“活了起来”甚至“潮了起来”。

  张敏说,“藻井整体反映的是天宫楼阁的美妙仙境。顶板上有一幅明代仿唐代的星宿图,我们可以穿越历史感受那片璀璨夜空。”

  一位购买了上述冰箱贴的游客告诉北青报记者,她购买这款冰箱贴并不仅仅是“跟风”,而是希望能通过文创产品,了解其背后的文物,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背景故事。

  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文物通过科技赋能“动”了起来。2024年2月,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首座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

  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不少游客的体会都是“很震撼”。在这里,观众能立体化感受文物魅力。博物馆运用了裸眼3D技术,将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同时,文物展柜采用了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与静态文物进行叠加,为观众呈现出生动逼真的增强现实视觉效果。

  “走出去”

  文物走上云端还出了国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更多的文物打破时空限制,走出实体场馆,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中。

  “进河南省博逛上一圈,你马上就能明白,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我们何以成为今天的我们。”1月9日,博主“水星逛博物馆”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介绍河南博物馆的视频,目前点赞量已超过2.4万。

  在社交平台上,这样的文博创作者并非个例。这两年来,不少文博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对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进行详细讲解,分享博物馆文物修复、考古发掘、展览策划等幕后故事,也激发了网友们对文博知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博物馆自身也“放下身段”,主动“走”到了线上。今年1月发布的《2024抖音博物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抖音上的博物馆内容数据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认证为政务号和机构号的博物馆已有856家,同比增长17%;同时,越来越多中小博物馆也开启了“云端博物馆”。

  除了“走”到线上,博物馆还“走”出了国门。2024年11月18日,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甘肃庆城县博物馆4件/套唐穆泰墓陶俑,参加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

  甘肃庆城县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张志升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通过参加日本、法国等国际交流展览,进一步向世界阐释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和多元一体,并通过解读穆泰墓志铭的信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阐述文物艺术形象,提高不同观众的兴趣和参观体验。”

  “藏不住”

  小城博物馆惊艳出圈

  博物馆受热捧,假期“一票难求”的同时,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即一些热门博物馆在高峰期接待能力已趋于饱和。

  2024年9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在国新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直言,“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博物馆“冷热不均”的问题,“如何让博物馆热得均衡,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会继续统筹不同类别博物馆的发展”。

  事实上,一些小而美的县级博物馆、藏在高校中的博物馆已经逐渐走入了大众的生活。

  “如果说大馆是顶级国宝的‘群英荟萃’,那么小而美的县级博物馆则蕴含了更多历史细节,就像是‘历史的拼图’,细腻而丰富地展现着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青州博物馆馆长曾磊说。

  位于山东潍坊的青州博物馆素有“小大博物馆”之称,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热搜榜上长期位居前100,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牛县级博物馆”。曾磊介绍,青州博物馆的日均客流量达7000人次,2024年全年共接待游客200万余人次。

  坐落于甘肃庆阳的庆城县博物馆也感受到了变化。庆城县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型国家二级博物馆,具有国家二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庆城县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张志升说,2023年参观的人数开始变多,“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接待观众21.34万人次”。

  变化的背后,是县级博物馆为突围所做的努力。

  曾磊告诉北青报记者,“2024年年初,我们引进了VR、MR、XR等前沿科技,通过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将馆藏文物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将青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场景联动,给予游客多重体验感和互动感。”

  庆城县博物馆的“唐韵胡风——唐代彩绘陶俑展”的主题形象墙,成为游客打卡的背景之一。“我们举办了唐装汉服妆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加深青少年的文化体验。”张志升说。

  不过,从全国层面来看,县级博物馆数量众多、发展参差不齐,在经费、人才、宣传等方面也存在困难。

  张志升说,“庆城县博物馆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免费开放经费,馆藏文物中的陶质彩绘文物、瓷器、青铜器、纺织品等亟待修复,停车场、休息室、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也亟需提高。”

  曾磊提到,“现有人才队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业务开展的需求,免费开放资金有限,运营压力巨大。除此之外,在人才培训、馆际交流、对外传播等各方面,基层博物馆与省级、地市级博物馆有着不小的差距。”

  “出深闺”

  高校博物馆迈出象牙塔

  除了县级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也逐渐成为文博参观新选择。

  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到,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据了解,一般意义上的高校博物馆在300家以上。这几年来,高校博物馆质量在不断提升。2024年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示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名单。名单显示,在123家上榜博物馆中,有三家高校博物馆,分别是上海大学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在这之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等也已入选一级博物馆。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藏品都与本校优势学术研究密切相关。

  例如,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馆,馆藏300多件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则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

  多位教育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高校博物馆在特定领域内藏品更为集中和专业,能和社会博物馆形成互补。但总体来看,不少高校博物馆开放程度仍有限,有一些高校博物馆仅接受团体预约参观,有些则只在周末接待预约。

  另外,一些高校博物馆还存在开放度、知名度和知晓度低等问题。北京市民杨女士说,“我很少去高校博物馆,因为我并不清楚哪些高校有博物馆,同时,总感觉去参观高校博物馆的流程更为复杂,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博物馆都对公众开放。”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博物馆已经主动走出“深闺”。

  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参观热潮不断升温,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7000余名宾客。近日,《华彩云衣——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展》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亮相,面向校外观众展出至2025年3月30日。

  “融起来”

  北京等地打造博物馆之城

  博物馆从“冷”到“热”,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一项国家战略——我国正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关键桥梁。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文化繁荣的有效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2021年中宣部与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地方层面,这几年来,各地博物馆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全国先后有约30座城市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其中,在构建“博物馆之城”方面,首都北京走在了前面。

  2023年,北京市文物局发布了《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北京市将构建包括2条空间轴线、4大政策分区和多个城市重点文博区在内的“两轴四区多点”博物馆之城空间结构。到2035年,各类博物馆总数超过4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这两年来,在北京城内,一座座地标性大馆相继亮相。比如,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已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截至2023年末,北京地区共有226家备案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北京地区博物馆拥有藏品总数达1625万件(套),排名全国第一;当年全市博物馆累计推出约700场展览活动,接待人次超8000万。

  “馆城融合”发展,是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一大亮点。据北京市文物局此前介绍,希望让博物馆和城市融合得更紧密,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得更密切,学生可以在博物馆里上课,博物馆也可以“走进”社区、车站,让大家随时随地感受到“博物馆之城”的氛围,最终把北京打造成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

  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 责编:庞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