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乡村景观雕塑意义重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它们大量涌现于乡村各处,为乡村添彩,是乡村文化的直观展现。这些雕塑与乡村自然、人文紧密相连,以独特造型等诉说乡村过往、当下与未来。有的聚焦农耕,体现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有的围绕民俗,传承文化传统;有的取材自然,展现生态之美。在此背景下,提炼大众人物的精神特质尤为关键。大众人物是乡村生活主体,其形象精神蕴含乡村文化核心价值。挖掘提炼这些特质,既能助我们理解乡村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为乡村文化建设添活力,又能提升雕塑艺术与文化价值,让人们在欣赏中产生情感共鸣,真切感受乡村文化魅力。
乡村景观雕塑:形与魂的交织
乡村景观雕塑的内涵与范畴。乡村景观雕塑是扎根乡村土地的独特艺术形式,和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紧密交融,是乡村文化的鲜活呈现。它是在乡村特定空间布置的雕塑作品,题材、风格与乡村生活、民俗、地域文化紧密相连,用艺术展现乡村魅力,增添文化与艺术氛围。乡村景观雕塑类型丰富。纪念性雕塑,比如为纪念乡村重大事件、杰出人物而立,承载记忆与荣耀,像村庄为纪念先辈抗敌竖立的英雄雕像,激励着后人。主题性雕塑围绕乡村特色主题,如农耕主题,展现农民劳作场景,体现对土地的情感。装饰性雕塑注重美化乡村环境,以独特造型增添灵动生机,常见于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这些雕塑在乡村分布广泛,村口雕塑是乡村标识,传递独特气质;广场雕塑是村民活动中心,承载公共生活;田野、溪边雕塑与自然融合,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如牧童与牛雕塑,满是乡土气息。
“形”的构成要素。雕塑创作以视觉形式构建人物、动物及器物的艺术形象,借姿态、神情与动态的差异性呈现多元审美价值。其造型分写实与抽象两类:前者聚焦具象细节,如劳动者肌理、表情及工具握持状态,完整再现特定群体生存图景;后者通过简练线条、几何构成与比例重构,依托形神关系激发观者对精神内核的感知。材质特性直接影响质感表现,天然石材以坚硬质地与自然纹路承载历史厚重感,木质材料因温润触感与独特纹理适配乡土叙事,金属材料以现代光泽呼应发展主题。色彩系统作为表意维度,既依托材质本色强化真实质感,亦可通过人工设色拓展情感表达,使雕塑成为连接物质形态与精神共鸣的艺术载体。
“魂”的本质在于探寻。乡村景观雕塑的精神内核赋予作品持久生命力,深度整合地域文化基因与集体价值共识。这类创作通过具象化叙事实现文化要素的视觉转化,如节庆主题雕塑对舞龙舞狮场景的永恒定格,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延续。造型语言系统阐释勤劳、团结、孝悌等核心伦理,集体劳作构图展现协作精神,代际互动场景彰显伦理秩序,使抽象价值获得可感知的审美载体。情感维度聚焦乡土记忆与时代演进,家庭团聚、邻里互助等生活片段被凝固为时空切片,既唤醒个体记忆共鸣,又映射群体发展愿景。这种多维意义的交织,使雕塑成为贯通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的文化纽带,持续塑造乡村社会的精神图谱。
大众人物在乡村景观雕塑中的呈现
大众人物的界定与分类。在乡村景观雕塑里,大众人物代表乡村普通民众形象、生活与精神,是乡村文化底色的构成者。他们并非知名人物或英雄豪杰,而是平凡常见的普通百姓。从乡村生活角色与功能看,大众人物分几类。劳动者是乡村基础且庞大的群体,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像耕地的农夫、播种的农妇,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是乡村经济支柱和农耕文化核心体现;还有乡村手工艺工匠,如木匠、铁匠,他们凭世代技艺为乡村提供实用物品,传承手工艺文化。民俗传承者承载传播乡村民俗文化,参与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像舞龙舞狮的壮汉一样,通过行动让民俗文化延续发展。乡村贤达多为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在乡村发展有突出贡献者,如乡村教师等,他们凭借经验、知识和品德引领乡村事务,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其雕塑也成为乡村发展的精神象征。
典型雕塑作品中的大众人物形象解析。以某乡村广场“丰收的喜悦”雕塑为例,该作品精准捕捉农民丰收场景的精神内核。人物服饰采用土黄、深蓝棉质面料,褶皱与补丁彰显日常劳作印记,黝黑面庞与深刻皱纹构成岁月沉淀的视觉档案。老农憨笑间残缺牙齿的细节处理,强化朴实形象的真实性。动态设计极具张力:青年扛粮前倾体态展现肌肉力量,农妇捧穗后仰身姿传递轻盈喜悦。人物眼部眯缝、鱼尾纹加深、微张欢呼的面部表情,完整呈现收获时的愉悦状态。配套的民俗主题雕塑中,皮影艺人身着地方特色服饰,专注神情凸显传统艺术传承的使命感。整组作品通过服饰质感、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的协同刻画,构建出立体生动的乡村群体形象。
大众人物精神特质的提炼
勤劳坚韧:乡村劳作的精神底色。众多展现乡村生产劳动场景的雕塑里,人物动作是传达勤劳坚韧精神的关键。在农耕主题雕塑中,农民弯腰插秧,身体近乎与地面平行,手臂快速精准插入秧苗,动作充满力量与节奏,尽显对农事专注投入。在收割场景雕塑里,农民挥舞镰刀刚劲有力,手臂扬起,镰刀划弧割倒庄稼,肌肉紧绷、汗水滑落仍不停手,凸显勤劳品质。雕塑中的工具不仅是劳动辅助,更是精神象征。传统农具犁、耙等被精心雕琢,表面粗糙有岁月痕迹,农民紧握工具,与之融为一体。如开垦土地雕塑中,农民拉着沉重犁把坚定前行,展现坚韧不拔。劳作环境描绘增添雕塑内涵,凸显人物精神。烈日下田野干裂,农民仍辛勤劳作,身影高大,突出不怕吃苦;风雨中河边纤夫拉船艰难前行,脸上坚毅不屈,展现顽强奋斗精神。
质朴善良:乡村民风的情感映照。以乡村日常为主题的雕塑通过人物互动鲜活等方式呈现质朴善良的精神底色。在邻里交往场景中,老奶奶手持自种蔬果含笑递予年轻妈妈,后者双手恭迎,目光交汇间流淌着互信与温情,平凡举动彰显互助传统。节庆时刻的集体协作更具感染力,春节舞龙队伍里,村民默契配合操控彩龙翻飞,锣鼓声中孩童雀跃,纯粹的喜悦写在每张笑脸上。微表情捕捉尤为精妙:长者眯眼微笑时的眼角细纹透出慈爱,抚触幼童头顶的动作充满宠溺;青壮年背负病患疾行的紧绷面庞与稳健步伐,将危急时刻的担当凝固为永恒。这些生活切片通过肢体语言与面部神态,完整构建起乡村社会的善意图谱。
传承创新:乡村发展的时代担当。传统技艺与乡村新兴产业主题雕塑精准勾勒大众精神图谱。在木雕场景中,老匠人专注运刀,刻痕凝练力量与技法,目光饱含技艺传承的炽热使命感;学徒躬身临摹,执刀姿态传递求知若渴的传承自觉。电商主题雕塑定格青年农民操作电脑推广农产品的场景,突破传统销售模式的创新勇气跃然眼前;生态农业造像呈现绿色种植、有机施肥与太阳能灌溉的技术实践,彰显环保理念;乡村旅游群雕捕捉村民导览文化景点的热情瞬间,映射经济多元发展的探索路径。这些作品通过具象化的职业行为与精神气质,完整呈现乡村群体在守正创新中的文化自觉与发展动能。
提炼精神特质的方法与途径
深入乡村生活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雕塑创作者获取真实素材与情感体验、挖掘乡村大众人物本真精神特质的重要方式,能让创作者深入乡村生活核心,与村民紧密相连。进行田野调查,创作者要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全身心融入乡村,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倾听故事、感受情绪。交流是关键环节,可通过访谈、座谈会等,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村民深入沟通,了解生活经历、价值观与情感世界。像和古稀老人交谈,能知晓乡村历史变迁与传统习俗;与年轻创业者交流,可感受其对乡村发展的热情、创新精神及面临的挑战机遇,这些为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灵感,让作品更具感染力生命力。观察乡村生活场景也很重要,创作者要仔细留意村民日常行为互动,如田间劳作、家庭聚会、邻里互助等,捕捉精神特质在日常中的体现,为创作提供生动形象细节。此外,创作者要注重情感体验积累,亲身参与乡村活动,与村民同欢乐共辛劳,建立深厚情感纽带,让雕塑作品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挖掘乡村文化的历史底蕴。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说、民俗等文化资源,是提炼大众人物精神特质的珍贵宝藏。研究乡村历史文化,能探寻大众人物精神特质的历史根源与文化脉络,让雕塑作品更有深度内涵。乡村历史是大众人物奋斗历程与精神传承的史诗。查阅地方志、族谱等文献,可了解乡村发展变迁及大众人物的角色贡献。如某乡村先辈抵御外敌时团结奋勇,尽显爱国与团结精神,这些历史故事为雕塑创作提供素材,创作者能以雕塑凝固历史瞬间,让后人铭记。传说和民间故事是乡村文化重要部分,口口相传中传承着价值观与精神信仰,蕴含大众人物的智慧、勇气、善良等特质。创作者深入挖掘,将其融入作品,可增添文化底蕴。民俗文化生动展现乡村生活,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等活动,反映大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创作者研究体验民俗文化,把其中精神特质融入雕塑,能让作品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
运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艺术创作的表现技法构成雕塑精神内核的激活机制。创作者运用写实、夸张、象征等多元手段,构建大众人物精神特质的视觉化表达体系。写实技法以精准复现为基础,完整呈现人物外貌特征、肢体语言及生存环境,使观者产生沉浸式共情体验——乡村劳动者雕塑对面部肌理与劳动姿态的细腻刻画,将汗水与老茧转化为勤劳品质的物质见证,强化现实共鸣。夸张手法突破物理尺度限制,通过动态幅度与表情强度的双重放大,凸显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浓度,如节庆主题作品中舒展的肢体与绚烂的笑容,将集体欢愉转化为视觉张力。象征系统依托意象编码传递深层意涵,麦穗、飞鸟、大树等元素构成文化密码,向上延伸的线条与明快色调的组合,隐喻乡村群体对未来的积极期许。三者协同作用,使雕塑超越具象表征,成为精神价值的载体。
精神特质对乡村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传承:延续乡村的精神血脉。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一环,承载着乡村人民世代智慧、情感与记忆,是乡村精神命脉。大众人物精神特质作为乡村文化核心体现,在传承中不可或缺,是乡村文化灵魂,借乡村景观雕塑生动呈现与传承。勤劳坚韧精神特质,是乡村人民长期农耕中形成,体现对土地热爱敬畏,面对自然挑战不屈不挠。雕塑里农民辛勤劳作形象,让后人直观感受先辈勤劳坚韧,激励其在现代社会保持优秀品质。质朴善良精神特质,真实反映乡村民风,体现淳朴人际关系与互助互爱美德。雕塑展现邻里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场景,将此特质具象化,让后人汲取温暖力量,传承弘扬品德。传承创新精神特质,体现乡村人民时代发展中积极进取与勇于担当。雕塑刻画传统技艺传承者与乡村新产业开拓者,让后人了解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历程,激发热爱传统文化、追求创新发展的热情。
社区凝聚:增强乡村的归属感。乡村景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媒介,深度参与社区精神建构。其具象化的精神特质可激活村民集体记忆,形成情感共振:农耕主题雕塑重现劳动场景,助村民通过视觉符号追溯生产实践,强化身份认同与价值共识。此类装置在节庆中承担空间叙事功能,如春节广场雕塑以群体欢庆造型激活社区归属感,实现文化传统的当代诠释。雕塑所在公共空间兼具社交属性,为日常交流提供节点,促进人际互动与经验共享。活动区的伦理主题雕塑通过持续视觉提示,潜移默化引导行为规范,推动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实践转化。这种物质空间与精神内涵的融合,有效维系社区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治理体系的柔性构建。
旅游吸引:塑造乡村的文化名片。当下旅游市场中,游客对目的地文化深度与独特体验的追求愈发强烈。乡村景观雕塑所承载的大众人物精神特质,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文化资产,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这些雕塑以具象化的艺术语言与深厚文化意蕴,系统展现乡村社会的精神图谱,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如农耕主题雕塑群,鲜活呈现农业生产周期,直观诠释勤劳坚韧的乡土品格,契合游客对传统农耕文明的认知期待。观赏过程中,游客可同步感知自然景观与人文脉络,实现物质空间与精神场域的双重浸润。经口碑传播与社交媒体扩散,乡村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部分创意作品更成网红打卡地标。这种文化赋能效应有效激活旅游产业链,催生特色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推动乡村旅游向品质化升级。
(作者:彭江林,重庆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