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自1957年建校以来,始终坚守“传承北疆文脉、创新民族艺术”的使命,依托自治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构建起特色鲜明、专业完备的“教学研”一体化育人体系。学院秉承“彰显特色、强化优势、多元互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建设“教学、科研、创作、实践”四位一体、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促进国际艺术交流的高水平特色美术学院为定位,将地域文化基因与时代艺术创新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北疆特色的美术育人之路。
以一流专业为根基 筑牢特色育人体系支柱
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骨、地域特色为魂,持续深化内涵建设。2020年绘画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中国画专业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综合版画”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依托一流专业平台,学院在长期实践中构建起地域文化和当代艺术双轨并行的教学创作体系,既深耕蒙古族马文化、草原岩画等传统艺术资源,又融入数字技术、跨媒介创作等当代理念,为培养懂传统、通当代、有特色的创新型艺术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核心 构建课程育人立体矩阵
学院坚持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为原则,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绘画、雕塑课程边界,推进“民族图案数字化设计”“草原题材实验艺术”等交叉课程,构建传统技法和新兴媒介的模块化课程群;开设“北疆岩画临摹与创作”“蒙古族服饰艺术转化”等专题工作坊,引导学生从地域文化中提取创作元素,推动理论认知向实践创新转化;建立实践反哺教学、展览检视教学、学科融合教学的闭环机制,为个性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创新力。
学院以“全面发展、个性赋能”为导向,制定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思维培养上,结合内蒙古岩画、民族服饰等案例强化批判性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地域文化学术研究;在实践赋能上,设立“民族文化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将地域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在人文底蕴上,开设“草原文化哲学”“蒙古族艺术思想史”等特色课程,厚植文化根基;在价值引领上,通过“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民族艺术公益实践”等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转化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实践赋能与国际传播为路径 拓宽特色育人视野
学院紧扣国家文化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构建实践育人和国际表达双轮驱动模式。在产学研协同方面,先后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等地建立21个写生基地,联合内蒙古美术馆、荣宝斋(呼和浩特有限公司)共建“民族美术产学研中心”,为学生提供从田野采风到市场转化的全链条实践场景;在国际化传播方面,既引入国际前沿理念,又主动讲好中国北疆故事——通过“中国北疆美术作品展”赴蒙古国、俄罗斯巡展,将蒙古族长调、游牧生活等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语境下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
以科研创作协同为驱动 彰显育人成果影响力
学院以科研创作协同驱动育人质量提升,形成课题引领、成果反哺的良性机制。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加强学术交流,近年来承办“中国北疆民族艺术学术论坛”等会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围绕“地域文化与艺术创新”主题开展研讨,推动成果出版与数字化分享。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联合历史、民族学等院系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系统阐释内蒙古美术的文化内涵。
学院团队教师创作成果丰硕。近百件作品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其中《草原魂》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驼乡》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学院立足北疆文化根脉,以铸魂育人为使命,将草原精神与时代美学相融合,以课程创新传承民族文脉,以产学研协同激活创作实践,以国际传播扩大北疆声音,实现了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的深度统一,走出了一条扎根地域、面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高水平美术教育之路。 (包双梅 高宏媛 房魁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