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浙江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 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以创新视角与专业积淀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探索艺术助力“共富”的有效路径。
艺术润乡土 美育泽乡村
学院始终注重以学科服务社会,积极推进艺术专业深度融入共 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造“艺术乡建共富实践基地”,将“艺术乡建”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利用学科优势长期开展艺术社会实践,成效显著。切实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成校地联动协同、学科建设和共 同富裕的双向多赢。
学院组织师生深入乡村,通过校地合作共同探索和践行以艺术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发挥艺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专业师生在乡村排演原创舞台剧、开展婺剧合唱,邀请村民共同演绎。戏剧影视专业师生扎根乡村,构建美育课堂,通过艺术作品展现乡村新貌;帮助村民打造艺术空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带动“精神共富”。美术专业在乡村开展研究生项目,用笔墨描绘乡村图景,并举办学生创作成果巡回展,丰富乡村精神生活。
学院与龙游县塔石镇人民政府、浙江省创造学会艺术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华文化促进会、梵歌艺术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高校、政府、学会、公司四方合力、以艺术服务乡村建设的机制,为乡村振兴贡献艺术力量,持续探索学科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和新方式,为艺术教育服务共 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浙师力量。
才俊通山海 智识跨城乡
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发挥在浙江省师范教育领域的龙头作用和学科人才优势,主动响应浙江省“千名干部交流互派工程”等人才交流项目,设计落实以人才交流带动教育“共富”的重要举措。每年组织选派博士教师到省内26个山区海岛县挂职,并成立“教育共富办公室”等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工作,通过桥梁纽带作用助力校地合作,以“艺术互联网学校”“教育共富研究院”“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服务地方教育,形成艺术教育“共富”重要机制和路径。
浙江省针对山区海岛县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多项创新政策和有效举措。学院积极响应,通过干部挂职等人才交流路径将音乐“国培”“省培”活动、音乐名师工作室引入乡村,在各山区海岛县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等艺术实习项目,以及音乐、美术、“非遗”技艺等艺术师资能力提升培训。与此同时,通过各类项目和活动引入人才、专家和知识,让教师在实践中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双向奔“富”。学院还促成龙游第二高中与浙江师范大学附中结对,进行多学科精准结对帮扶。
学院通过深度参与地方教育事业,构建中小学和大学之间的桥梁联系,以党组织工会活动、社会实践、研学等形式打造教育共同体。组织师生赴龙游县、龙泉市等地开展红色学习与艺术寻访,通过暑期实践等活动深入调研地方文化资源,打开服务山区海岛县的艺术思路。邀请来自龙游县、江山市、武义县等地的中小学生来校开展研学,亲身感受高校的学术氛围、艺术魅力,从而启迪学生成长。学院师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亚运会场馆、图文信息中心、非洲博物馆、音乐厅等,共同欣赏音乐、舞蹈、乐器,通过现场解读和互动,引领少年儿童充分领略艺术的魅力,在学习中树立理想,激发中小学生对高校的向往,形成高等教育“引育”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
云端传薪火 科技拓通途
浙江师范大学着力加强对新技术、新平台的运用,利用科技优势带动教育共富。针对乡村学校艺术课程设置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之江汇·艺术互联网学校”等网络艺术教育平台,方便当地乡村学生随时随地利用虚拟技术学习艺术。学校通过人才交流和挂职工作,参与衢州市教育局电教中心合作建设艺术网校,联动地方市县教育局开展实体化互联网学校试点,以“班班有艺术老师、生生有艺术特长”为目标,聘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教研室音乐教研员、美术教研员为专家顾问,开展常态化“双师一生”虚拟课堂教学,实现艺术资源共享的目的。
学院利用艺术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构建乡村美育新范式,与婺剧院联合,多元协同推进美育;与金华市交响乐团联袂演出,发挥校地艺术实践协同优势,构建“以戏育人、以文化人”的艺术教育生态,将艺术融入民生服务与文化传承,汇聚推动艺术教育的重要力量。学院组建团队,深入浙江省山区海岛26县开展“艺术乡建”,围绕艺术普及,开设音乐美育讲堂、开展公益演出,长期推进“快乐音乐教室”项目,为山区儿童教授乐理与乐器,通过“线上音乐会”平台将演出搬至云端,探索艺术服务社会新模式。音乐专业学生的原创歌曲视频,以年轻人的视角讲述浓浓烟火气下温暖的市井乡情,受到网友喜爱。学院师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作并宣传地方特色文化,获得了艺术教育和文化旅游双赢的良好效果。
作为浙江省教师教育培养的领军者,浙江师范大学正在探索系统的教育共富工作体系和模式,为全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浙师智慧。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拓展相关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育人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积累形成优秀可推广的教育案例库,持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探索艺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机制和有效路径。
(李方郁 陈孝余)
